张樾丞接受治制开国国印任务之后,便回家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个月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人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们过目、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泽东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来完成。
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
印样确定之后,张樾丞就忙着指导儿子张幼丞跟伙计们对原料进行粗加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这些工序做完后,张樾丞亲自动手画印样,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凿子凿,用刀子修。几天后,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印治成之后,四个角都要突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所以张樾丞家没有留下成品国印的印样。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时,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张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61年,张樾丞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正是由于张樾丞镌刻国印之事在当时就鲜为人知,这也就造成了在数十年之后有关写开国大印的文章有诸多不同的版本。
张樾丞先生所治的开国大印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被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