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资料图)
从中间可见道人们对于羽化升仙这一幕是极其敬仰、向往且崇拜的,这一诗词中也描绘的潇洒飘逸。
道教中的羽化礼仪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画面,制定了许多相当完整的仪式,现存的对于道人羽化仪轨方面的经典还有
《羽化升仙科》、《羽化落塔科》、《玄门报孝追荐仪》、《尸解托化制丧威仪》等等,其内容在威仪、斋醮等等方面都有体现。
据闵智亭道长的《道教仪范》记载过全真道士对于道人羽化的描述:道友羽化,亦放焰口追荐超度。寮房于斋堂搭“焰口”台,值焰口法事殿主(有经主者,是经主的职务),备烧纸冥资等项,大厨房备“斛食”。
书记备以应所须牒、札、符、命。道友羽化,常住备成殓,监院拈香致祭。寮房下普板,道众、经师送灵至坟地入葬。
处理羽化者遗物,名曰:“卖大单”。送葬称:“送大单”。
这一段虽然描述简单,但却也能看出全真道士们对于羽化一事十分看中,也需要举办大型法会,场面盛大,更据部分全真老道长口述,如果是有德行的道人羽化还需要诵皇经,拜皇忏,以表尊重。
回溯早期道士过世的时候,历来需要按照规矩举行葬仪。在《正一威仪经》记载道:
“若师尊、同学亡,打钟三百六十槌告终。法徒毕集,哭泣三声,烧香读经。暨其藏殓,依用法式......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书七十二符,安佩尸形如法,拜戊己章、棺殓章,法服随身。”
这些记载表明了对于早期道人羽化一事的重要性,其次放置符录法器一些,则是道教认为,道人羽化需要着法服法箓、法器随身。
魂魄则着法衣执录飞升太阴练形,南昌更生,然后朝参大罗礼拜神仙,也就是所谓的尸解。
羽化而登仙(资料图)
同时在过去道官和高道的葬仪与一般道众的葬仪有很大不同。在明朝时,影响较大的道官和高道羽化后,享受国葬的隆重礼仪。
这些道官、高道的墓葬规模较大,有冠剑及各种金、银、玉、瓷等器皿作为陪葬品。
在《正一威仪经》中对于道人羽化后的陪葬有描述道:“亡师所有衣物、床卧等具,资送之余,修牒名目,施入常住,若亲若疏,若内若外,皆不得犯。”
道士羽化以后遗世的财物,施入常住,不允许有干犯,也可以体现对羽化者的尊重,加之道教的宗教神圣性,使得历史上少有盗墓贼往道士陵寝盗窃。
说回道人羽化一事本身,历来也是各有方法,有天葬、坐缸、落塔、棺葬、竖金身。
在明清两代上层道士羽化后,普遍有两种葬法:其中一种方式称为“坐缸”。所谓“坐缸”,是指将尸体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这种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因为该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发达。
现今出土的“瓮棺”,大多是两个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都有一个小孔,意谓便于死者灵魂出入。
然后进行安葬,堆起坟山,在上面用砖石立碑,道教徒藉此方法寓意此为入混沌之中能令魂魄更生,如蚕蛹破茧成蝶,自然成仙。
北京白云观罗公塔(资料图)
不过现今更多是立塔与棺葬。对于立塔,道教《羽化落塔科》中对此描述道:“所谓塔者,托形现世者也。皆显师宝之迹,以示晗仰之情。道情、孝性,乃至感动天地,接法、悟道,实可通达神明。”
另外对于羽化落塔一事,在祖师经典中同样记载:“塔者,乃元始之粟珠,包容万象,内涵玄机。非道行深厚者不可居,非德行重大者难受供养。”
足可见羽化落塔这一意义是非凡的,具有神圣性,而且也不是一般的道士可以享受的待遇。而棺葬,则是一般道士羽化后,与民间葬法相同。
讲究死后肉身返回大地之中,回归自然。道教是极为热爱生命的宗教,其对待生死,有着精神性的全然超脱。
所以在面对死亡上也是平静安详,以透彻的智慧,坦然面对人生必然的归宿。从侧面来说道教对于死亡一事依旧任反应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教珍惜生命,不是为了以生命换取名利权位,而是为了生命本身即是存在目的,随遇而安,与物俱化。
如此又是回归道家之真义,清静自然而与道合真了。
(编辑:西铭)
声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