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凡·高不是梵高
过去,人们一直习惯于用“梵高”的称呼,此次中文版书信全集为何使用了“凡·高”的译法?《凡·高书信全集》中文版翻译主持林骧华介绍,用“凡”而不是“梵”是本着更加严谨的翻译态度。很多人都忽视了“梵”的发音其实是第四声,而且,“梵”字来自于古印度语,通常只用在与梵文有关的词汇中,用在荷兰语的音译并不合适。凡·高的弟弟“戴奥”其实也有不同的译法,使用现在的译法,也是根据荷兰语发音选定的。
《凡·高书信全集》
林骧华介绍,翻译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凡·高书信中含有很多荷兰语等外语词,“荷汉词典中国只出过一本,很难买到,是我们好不容易在网上发现的,但是凡·高书信中夹杂的那些荷兰单词在这本字典中仍然找不到。”
《凡·高书信全集》中文版翻译主持林骧华(右)
全书第六卷是索引部分,包含凡·高书信中提到的所有人名、地名、作品名及其他画家等等,翻译者在这里面碰到了包括英语在内的14种语言。“比如涉及到凡高的某幅画藏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博物馆里,那个博物馆的名称是捷克语。”此外还有西班牙文、匈牙利文、丹麦文、罗马尼亚文等,为了翻译,只能一一查找这些语言和英语对应的词典。
凡·高画作来沪并非不可能
凡·高博物馆珍藏凡·高90%遗留信件,这也使得该博物馆可以在二十年前启动这样一项浩大的研究工程。凡·高博物馆馆长阿克瑟尔·罗格认为,凡高书信与绘画一样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视为一套文学作品,这些书信反映了凡·高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之路,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信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很开心看到凡·高的书信能够翻译成中文,这对提高中国读者对凡·高这样一名西方艺术家的理解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凡·高之弟戴奥的曾孙威廉姆·凡·高在发布会上致辞
未来,这些书信的原件会在上海展出吗?罗格表示,近期肯定没有展出计划,“我们一般不展出书信原件,因为凡·高书写的纸张非常薄,如果拿出来展示,很容易发生损坏。但远期来看,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去年,有媒体报道指出,凡·高的画作发生颜料褪色现象,而使得凡·高的真迹难以离开博物馆。上海观众是不是无缘在家门口观看凡·高真迹了?罗格解释,其实凡·高的画作一直在全球四处展览,因为人们对欣赏他的原作有很大的需求。尽管在中国近期没有详细的展出计划,但如果有展览方前来租借画作,凡·高的真迹仍然有可能在沪亮相。
抽着烟斗,耳朵扎绷带的自画像
夜晚的露天咖啡
不要把凡·高看成疯子画家
《凡·高书信全集》(6卷本)原版编撰工程从1994起启动,在2009年出版了荷、法、英三个版本。英文版主编之、海牙惠更斯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莱奥·扬森介绍,工程启动时本以为只需要5年时间,没想到越挖越深,为了搞清楚信中的各种背景和知识,需要各种专家学者来研究探讨,最终用了15年完成。
荷兰凡·高博物馆馆长阿克瑟尔·罗格(左三)在向大家介绍全集出版情况
通过《凡·高书信全集》详尽的研究和整理,我们能否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凡·高?莱奥·扬森说,他也想借着发布会澄清一下,凡高绝不是过去所以为的非理性的疯子画家。“ 凡高不是一个疯子,一个精神错乱的天才。从他的信中可以印证,他的作品是精心设计和理智思考后的成果,而不是单纯的情感流露。虽然凡·高的行为有时会不合时宜,也会受到精神病的困扰,但我们从他书信严谨的文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书信和作品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也是新版的书信全集想要呈现给大家的凡·高的真实面貌。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凡·高之弟戴奥的曾孙威廉姆·凡·高向上海读者分享了一封他最喜欢的凡·高写给自己曾祖父的书信,这封信写于1888年5月20日,他去世的前两年。
致戴奥:
但愿你明白,倘若我们相信新画派,相信未来的画家,我们的预感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我们预感,将来会出现的事物真的会到来,我倾向于相信,我们并未临近死亡。但我们却认为,未来的事物比我们重要,它们的生命要比我们的长。
我们并不觉得我们是将死的人,但却感觉到自己在现实中无足轻重。为了成为连接画家之间的一个环节,我们付出了健康、青春和自由的沉重代价,从中得不到任何快乐,就像那拉车的马,驮着满满一车出游的人们,却享受不到春天的时光。
我所希望的是你我都能顺利康复,因为我们需要健康。未来会出现一种绘画艺术,它必定会是一种美丽非凡、包含青春的艺术,倘若我们为它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就只能在平静的心态中收获。
“这封信也体现出我的艺术理念,相信艺术能连接不同国家的人民和民族,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到凡·高书信全集带给大家的乐趣。”威廉姆·凡·高说。
本文图片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 1346742052@qq.com